期刊介绍
一、本刊宗旨
《北京社会科学》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月刊。《北京社会科学》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月刊。本刊自1986年创刊至今,始终以学术为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倡导学术理论创新和实事求是的学风,关注学术前沿,促进学术交流,不断探索高品位、有特色的学术期刊办刊路径,致力于打造一个公正、权威的学术品牌和学术交流平台。二、刊发内容本刊内容涵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注重对中国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探讨,针对当代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挑战与机遇所展开的多学科、跨领域研究为本刊传统与特色之一。三、历史沿革本刊创刊于1986年3月20日,初为季刊,160页,每期发文量24万字,全年96万字。随刊物影响逐渐扩大,2006年改为双月刊,112页,每期发文量19万字,全年114万字。为持续提高刊物影响力,2012年进一步拓展了刊发范围,增加了“哲学”“政治”“法律”“教育”“心理”“国际视野”等栏目, 成为函括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随着内容的扩展,稿源量也进一步扩大,原版面容量不能适应需要,遂于2013年起扩版增容,由112页增加为168页,每期发文量29万字,全年171万字。2014年《北京社会科学》再度增容,由双月刊改月刊,每期128页,每期发文量22万字,全年265万字。四、社会影响作为学术期刊,历届评选中保持了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的地位,并于2012年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2015年进入武汉大学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刊行列,被新闻出版局列为本年度国家“百强学术期刊”北京市5本优秀推荐期刊。《北京社会科学》曾经获得很多荣誉,如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06年获得“北京市优秀出版物奖”,2007年和2008年连续被评为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北方优秀期刊”,2008年《北京社会科学》编辑部获得北京市新闻出版版权创意成果奖先进集体,2009年和2012年《北京社会科学》编辑部获得北京市新闻出版和版权工作先进集体。《北京社会科学》是广受社会关注的学术精品期刊。五、努力方向
《北京社会科学》要坚持以打造一流学术名刊为目标,不断寻求突破。一是以更广阔的视野,把《北京社会科学》放在更宏大的格局中,准确规划,掌握节奏,稳步推进刊物扩版增容,达到质和量的双提高;二是推进匿名专家审稿制度,把握学术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使刊物发出学术界最权威的声音;三是推进学术期刊编辑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战略,鼓励编辑发挥主动性和创作性,开拓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四是充分利用电子期刊平台,发挥门户网站、采编系统和匿名审稿系统的作用,提高公正性、权威性,打造学术界的品牌形象,扩大学术及自身影响力。
2025年度重点选题
《北京社会科学》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自1986年创刊始终以学术为本,倡导学术理论创新和实事求是的学风,关注学术前沿,促进学术交流,不断探索高品位、有特色的办刊路径,致力于建设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2025 年,《北京社会科学》将围绕马克思主义、文学、历史、哲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 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组织策划相关选题,选题方向如下: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研究
●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创新研究
● 党的创新理论与阐释研究
● 数字时代的文学转型与创新研究
● 网络文学的全球化传播及其文化影响研究
● 当代文学的多元文化视野研究
● 中华民族发展史与“大一统”相关研究
●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
● 典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 先秦及宋明理学(含明末清初思想)研究
● 现象学、诠释学、分析哲学等的研究
● 科技及其他领域与哲学学科的交叉研究
● 关注现实问题的伦理学研究
● 中国自主法学学术体系建设研究
● 法治与社会治理理论现代化研究
● 新型犯罪法律问题研究
● 民事诉讼法的基础理论研究
● 人工智能算法治理研究
●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研究
●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研究
● 教育公平与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 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研究
● 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研究
● 人口老龄化与应对研究
●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研究
● 新质生产力相关问题研究
● 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 制度性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 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研究
● 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
● 人工智能、机器人应用相关研究
● 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相关研究
● 提振消费和扩内需理论、实践与路径研究
● 首发经济、冰雪经济与银发经济相关研究
投稿指南
一、摘要的撰写
(一)摘要必须包括以下内容: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为什么要写本论文);2. 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数据、方法(论证的过程或方法);3. 研究的结果或得出的结论(结论)。(二)摘要撰写的基本要求1. 信息量大。摘要包括的信息量应与论文基本相符,使读者即使不阅读全文,通过摘要也能基本了解文章的观点和研究的基本结论。2. 结构完整。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应该是可以被引用的完整短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应有逻辑顺序,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句型应力求简单,少用或不用长句。3. 言简意赅。摘要的长度应在300字以内,直接明了地阐述论文的创新之处或主要观点,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摘要不分段。4. 避免套话。不应出现作者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里的常识性内容,不应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也不要对论文的内容做解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比如,不要出现“城市规划是一项重要的政府职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抛砖引玉”……之类的句子。(三)撰写摘要时须避免以下情况出现1. 重复文章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中国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中国城市交通问题进行了研究”。2. 摘要应具有自明性,不必使用“本文”、“作者”、“文章”等作为主语。本刊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了……”等句型。3. 出现引文或图表。4. 用语不规范。摘要中不要出现生僻、主观杜撰的名词、术语或符号等。二、关键词的选取(一)关键词应选择那些最具有检索意义的术语,通过这些术语反映论文所涉及的内容或领域,便于读者检索到该论文。(二)关键词的确定应按GB/T3860的原则和方法,参照各种词表和工具书选取;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以及文章中的人名、地名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三)关键词一般应该为名词或词组,不得以段句作为关键词。三、文中数字与计量单位使用注意事项文章中数字的使用请执行国家标准(GB/T15835—1995)。(一)以下情况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1. 计数的数字。(整数、小数、百分数、比例,等。例:125;3.14;25%;1:5000)2. 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例:21世纪80年代;1990年代;2003年2月21日19点21分)3. 计数单位前面的数字。(例:9条道路;3座污水处理厂;25片历史保护区)4. 型号、编号、序号、标准代号、参考文献著录中的数字等。(二)以下情况一般使用汉字数字表示1. 固定搭配。例:三届二次理事会;十字路口;相差十万八千里;第二届。2. 约略词。例:四五拾万元 ;七八十岁;十几;几十万;七八年。3. 非公历纪年。例:正月十五;清咸丰十年九月二十五日;藏历阳木龙年八月二十六日;法国共和八年。4. 分数。例:三分之二;十分之三。
特别声明
一、本刊所发文章由清华大学“CNKI知识信息资源系列产品之一——《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国家科技部“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来源期刊、超星等数据库全文收录。二、本刊对所发文章享有中文专有出版权,含电子出版权。三、对未按本刊要求书写的注释和参考文献条目,本刊将做删除处理。四、本刊保留对作者所来稿件进行修改的权利。五、作者在本刊发表文章须同意本特别声明之第一、二、三、四条。对此如有异议,请予声明。本刊对不同意本特别声明之第一、二、三、四条之作者的文章,在接到文章作者的声明之后,将做撤稿处理。六、作者在返回修改后的电子版文章时,如未附不同意本特别声明之声明,则本刊视同作者同意本特别声明,作者的文章将进入编辑出版程序。
《北京社会科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