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软件与信息服务610206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院毕业生
基本学制:三年。
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基本学制基础上,适当延长或缩短修读期限,三年制专科专业学生修读期限为2-5年。
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软件行业的开发工程师、产品经理职业群,能够从事Unity开发、交互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职业面向
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就业面向岗位如表1所示。
表1 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就业面向岗位

五、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一)素质结构
1.思想政治素质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2.专业素质
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3.文化素质
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4.身心素质
(1)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
(2)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知识结构
1.公共基础知识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文明生产等相关知识;
(3)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知识。
2.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1)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知识;
(2)掌握数据库建模和开发的基本知识;
(3)掌握视觉设计基础知识;
(4)掌握网站设计基础知识;
(5)了解数字内容制作相关的艺术、技术背景知识;
(6)了解民族文化和习俗。
3.专业知识
(1)掌握主流引擎开发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技术;
(2)掌握用户体验设计和交互设计基础知识;
(3)掌握网站设计的技术和方法;
(4)掌握3D 建模与动画基础知识;
(5)掌握数字视音频非线性编辑、后期合成和特效技术和方法。
(三)专业能力
1.职业基本能力
(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具有良好的文案策划、创意设计能力;
(4)具有良好的审美素养和造型设计能力;
(5)具有通过系统帮助、网络搜索、专业书籍等途径获取专业技术帮助的终身学习能力;
(6)具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7)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推理和解决问题、管理时间和资源、以及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
2.职业核心能力
(1)具有能够应用主流引擎设计和开发应用的能力。
(2)具有网站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3)具有根据行业规范和项目需求进行UI 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以及产品原型设计与制作的能力。
(四)职业态度
(1)正确的自我认知和控制能力。即能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及自己在情绪处理上的能力,能处理冲动,冷静面对压力及其他负面情绪,能以自我肯定的方式来进行沟通,解决问题;
(2)责任心。遵守承诺,完成工作任务;
(3)创新。对新颖的想法和做法保持着开放的态度,愿冒风险,求取更佳的表现;
(4)说服力。能发挥有效的说服艺术,建立人际共识;
(5)沟通力。能传递清晰讯息,懂得倾听,乐于沟通;
(6)团队精神。在团体中能尊重、协助其他成员,并产生团体认同感,增加团队凝聚力;
六、课程体系
(一)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人才相关岗位群及任职要求的分析,参照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教学标准,考虑到中职对口升学专业的衔接性和服务区域经济的特点,以岗位能力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建设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满足岗位知识、能力要求的基于“理实一体、虚实结合、工匠工坊”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教育部实施启动的“1+X”证书制度改革,为了真正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质量人才,推行书证结合,把3D引擎技术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行业认证课程纳入课程体系,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工匠工坊,通过学分置换,提升技能,实现产学研创。
课程体系结构明细如表2所示。
表2 课程体系结构明细表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各专业需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知识、能力、职业态度要求,设置符合本专业的实践性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如表3所示。
表3 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六、专业核心课程
(一)C#程序设计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熟悉VS.NET集成开发环境,重点掌握C#语言的语法,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ADO.NET数据库访问技术,能编写简单的服务程序,从而为后续的Unity学习打下编程基础。
(二)Unity3D引擎技术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理解场景坐标系统、输入系统和简单的向量概念;掌握游戏引擎的基本概念、基本架构、工作原理;掌握游戏引擎的主要功能、基本操作和使用技术,包括游戏世界构建、游戏对象创建、场景创建、角色控制、粒子特效、碰撞检测、动画系统、交互界面和游戏逻辑编写、调试和发布等。
(三)Unity3D高级应用开发
Unity3D对第三方插件有着良好的支持和兼容,互动插件应用与开发主要使学生熟练掌握使用市面上常用的Unity3D插件开发的能力,并结合硬件,实现互动效果。
(四)民族图案设计
本课程目的在于研究少数民族图案,让学生通过学习来掌握图案的组织方法与表现手法,同时对少数民族为主的民族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创新发展出更具有融合性、更符合时代特征的装饰图案打好基础,也为民族图案在其他相关领域的运用起到桥梁作用,同时具有创造、设计不同种类装饰图案的制作能力。
(五)三维场景与角色建模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以民族文化知识和绘画技法为基础,掌握利用三维软件进行人物、场景制作的方法和技巧,熟悉企业制作的基本流程,具备设计三维角色和场景的能力,掌握灯光、材质、分层渲染等技法。
(六)民族动画创意与数字雕刻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以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和三维场景与角色建模为建模基础,掌握三维软件进行人物骨骼绑定、表情调整、摄影机运动轨迹等技能,遵循企业的项目标准,培养学生制作角色深度雕刻和运动规律的能力,能够制作具有民族特色风格的动画短片,为培养民族创意数字化开发人才打基础。
七、学分、学时分配比例
理论课程即A 类和 B 类(含课内实验/实践)16 学时计 1 学分。其中,体育 30 学时计 1学分,形势与政策 40 学时计 1 学分。实践课程即 C 类,按每周计 l 学分(30学时),包括课程设计、跟岗实习、 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入学教育和军训等。
学分、学时分配比例如表4所示。
表4 学分、学时分配比例表

教学周、学分、学时与周学时按学期分布情况见附表2。
八、毕业规定
在规定的修读年限内,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方可毕业:
1.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34学分,其中,必修课108学分,选修课26学分(含通识教育8学分)。
2.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成绩达到50分及以上(因病或残疾学生,凭医院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并经审核通过后可准予毕业)。
九、指导性教学计划
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如附表1所示。
十、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十、选课指导(课程配置流程图)

十、教学保障
(一)师资队伍
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以专业带头人建设为引领,以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聘请来自企业的技术专家、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等措施,建设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目前,专业教学团队共由6人组成,其中专任教师4名,企业兼职教师2名。教师结构合理,研究生2名,本科生3名,分别占教学团队的33.3%和 50%;年龄35-45岁之间3名,35岁以下3名,分别占教学团队的50%;专职教师中副教授1名,讲师或者工程师3名,助教2名,分别占专职教学团队的16.7%,50%,33.3%;2名专职教师具备“双师”素质。
专业培养专业负责人1名,专业负责人掌握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负责主持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科研项目的实施等工作。
通过参加培训、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能工巧匠共同开展项目研发锻炼,安排骨干教师参与优质校建设等途径,提升骨干教师职业教育理念和专业教学能力,培养专业骨干教师2名。
引进一线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2名,参加课堂及实训教学、举办技术讲座或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等。
(二)教学设施
根据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结合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为纽带,构建“校企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共进”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以保障基于“理实一体、虚实结合、工匠工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突出体现专业的职业性、开放性,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1.建设具有企业氛围的校内理实一体专业实训室
根据软件与信息服务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为服务区域经济,满足市场对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的需要,与腾讯云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安达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合作,以真实项目为载体,逐步建设与完善校内理实一体专业实训室,每个实训室都能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应教学项目课程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并具备持续发展能力。本着“课程教学理实化、实践场所职业化”的原则,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设计并建设理实一体专业实训室,重点加强了教学功能设计及企业氛围的建设,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感受企业文化,接受企业规范和行业标准。
2.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室及工匠工坊
依据“环境建设多元化”的方针,企业提供实训项目、管理规范、技术支持等,学校提供场地、设备等,校企共建实训室及工匠工坊,保障实训教学的有效实施,为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保障。只有与企业共建,才能不断进行技术及设备的更新,才能建设技术先进、设备常新的实训室,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
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校企共建、共管”模式;“产品研发”模式;“工匠工坊”对外经营开展技术服务模式。
目标:基地建设企业化、师生身份双重化、实践教学真实化。
表5 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实训室

3.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政府、行业协会等平台,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多形式开展合作。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中,积极寻求与区域内中小微企业开展深层次、紧密型合作,建立与自己的规模相适应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本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升提供保证,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由企业提供场地、办公设备、项目和技术指导人员,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组织和带领学生完成真实项目设计、开发、调试与维护,使学生真正进入企业项目实战,形成校企共建、共管的格局。
表6 校外实训基地表

-
(三)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各类教学素材。本专业通过专业教学资源、图书馆、工匠工坊教学资源库等的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资源体系,有力推进了专业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
1.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情况
已建成了数据库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Unity3D引擎技术、C#程序设计、三维场景与角色建模等相关课程的教学视频、教学课件、实训指导等资源。
2.图书馆
学院图书馆馆藏图书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藏书体系,随着新型技术的快速发展,、Unity、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相关专业领域的书籍入库量快速增长,种类丰富,馆藏图书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有现代信息管理的手段,图书流通率较高,图书数量有计划地逐年增加。
(四)质量保障
1.组织保障
为加强专业建设,根据学院教学管理及专业发展要求,建立学院层面和系部层面的组织保障。学院层面的组织保障包括教学督导委员会和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专业层面主要由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参与组织调研活动、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及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实验室设置配置论证、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为专业提供企业技术发展和行业标准变化等信息,提出修订建议,发挥其指导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校企共建、人才共育的纽带。
2.制度保障
建立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严格执行学院制定的各类教学管理文件,开学初、中、末进行教学质量常规检查,期末进行教学质量评价考核,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为形成校企之间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学院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管理及顶岗实习管理,制定相关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