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嘎,女,藏族,1961年9月生,1996年7月入党,西藏隆子人,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村民,西藏自治区妇联副主席(兼职)。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18年3月1日,卓嘎和妹妹央宗一起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10月19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重要回信精神,在回信发表一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10月19日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卓嘎、央宗姐妹的先进事迹,授予她们“时代楷模”称号。2019年9月,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9月25日,入选“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2020年10月,卓嘎获得2019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卓嘎“七一勋章”。
图丨卓嘎在通向玉麦的盘山公路上留影
作为“爱国守边精神”的传承者,卓嘎几十年如一日,扎根祖国边陲,以抵边放牧、抵边巡逻的方式,守护祖国边疆,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国每一寸土地”的誓言,谱写了爱国守边的动人故事与时代赞歌。
玉麦乡隶属西藏山南市隆子县,位于中印边境。1995年之前的十几年里,卓嘎、她的妹妹央宗及父亲桑杰曲巴,是这片土地上仅有的居民。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数十年间,这个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偏远乡村,每年大雪封山半年之久,是真正的“孤岛”。
1962年后,一批批的人来了,又迁走了。1983年,政府决定将玉麦仅剩的3户人家搬到邻近条件较好的曲松。“爸啦,我们就留在这里,不要再回玉麦了。”回忆起年轻的自己和妹妹劝说父亲的情景,卓嘎至今感慨万千,“年轻人总想去更好的地方、过更好的生活,‘家国情怀’对于那时的我们而言仅仅只是一个概念。”“我的梦里都是玉麦,那是我们的故乡,我们必须回去!”桑杰曲巴却坚定地说。
仅仅过了一个冬天,在父亲的坚持下,卓嘎和妹妹又默默跟随父亲回到了玉麦,一家三口人又开始了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就没人了!”父亲的这句话,卓嘎和妹妹记了一辈子。
图丨卓嘎不论在哪里放牧,都要在哪里插上国旗
为了守边,桑杰曲巴自1960年玉麦乡成立起便担任乡长,一干就是29年。1988年,卓嘎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在乡长任上一干就是23年。
到1999年,玉麦已发展至5户22人,人均年收入超过西藏农牧民平均水平,达2143元。同年,总投入近4000万元的曲玉公路开工建设。自那年起,玉麦开始在一些重要的日子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那是乡民寄托爱国情怀的朴素方式。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到边远山区看望慰问群众,就萌生了告诉总书记我们生活很好的念头。没想到总书记真的给我们回信了。”卓嘎难掩激动。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肯定她们父女两代接力为国守边的行为,感谢长期为守边固边忠诚奉献的同志,勉励广大农牧民扎根边陲,守护好国土,建设好家乡。
岁月如同横跨玉麦乡的那条潺潺河水,经久不息地流淌着。到2020年,曾经的“三人乡”已发展成了67户234人、下辖两个行政村的边陲小康乡。
如今,走在干净整洁的玉麦乡间柏油小道上,看着炊烟袅袅的家庭旅馆、建设中的乡史馆、游客接待中心,新玉麦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2020年,玉麦乡人均纯收入达34012元,是同年西藏自治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倍多。这个曾经的“三人乡”,已成为幸福、美丽的小康乡,迸发着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
图丨卓嘎给女儿讲述她为国守边的故事
如今的卓嘎,和父亲桑杰曲巴一样,依然坚守初心,努力引领着乡亲在玉麦这片热土上坚韧而又幸福地生活。没有轰轰烈烈,只有默默坚守。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赤子情怀。玉麦变了,但不变的是玉麦人的忠诚与担当。今天的边陲玉麦,户户是哨点,人人是哨兵。玉麦的每个人,都是国家的坐标。
来源:新华网
![]()
电子商务学院新媒体宣传部出品
监制:雷欣欣
主编:任益
本期编辑:王晓婉
视屏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