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5日-5月29日期间,通识教育教学部开设的面向全校的美育类选修课《中国民间美术鉴赏》,开展“飞鸢探春 非遗生花”风筝制作实践教学项目。经过两周的理论+实践教学过程,在全体同学们的感知、探索、体验、展示中圆满结束。

在第一周的理论教学中,任课教师焦佼从风筝的起源发展、风筝的审美意蕴以及风筝的造型应用等三个方面,为全体学生立体的讲解了非遗艺术品风筝的发展历史与文化价值。课程以“风筝背后的中国智慧”为主线,从南通板鹞风筝的历史、工艺、艺术特色讲起,拓展到国内各地形色各异、功能多样的风筝文化,再到风筝设计的创新性发展,带领同学们全方位感受风筝所蕴含的科技之美与智慧之光。
在第二周的实践环节中,通过传统风筝的材料包制作体验,让学生在扎、糊、绘、放的过程中深刻领会到风筝非遗技艺的匠心独运以及风筝飞天背后蕴含的中国智慧,并引导学生体验用设计思维将传统艺术进行创新与呈现的乐趣。


在此基础上,在本章节总结部分,任课教师给学生布置了摘录解析关于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诗词赏析作业,并重点讲解著名诗词《凤鸢图诗》中所体现的意蕴,传达作者以风筝为诗歌素材,触发对未来一代飞上青云所存著的希望及深深的祝福,同时引发同学们关于“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深度思考。与此同时,教师还与学生共同品读赏析与“飞鸢探春”有关的其他古诗词,用其中蕴含的生命教育、生涯发展等与风筝相关的知识,使学生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层次的认知与情感共鸣。
本次“飞鸢探春 非遗生花”项目教学,不仅打开了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维度,更从历代匠人在风筝发明、改良、创造性发展的进程中,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传承和中华文脉的延续。同时,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热爱。

图文:焦佼